当前位置: 主页 > 中医中药 > 品牌传奇
中医中药
品牌传奇 名医大家 外治疗法 方药方剂 天宗针灸 天康课堂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命脉所在,在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我国各族人民通过不断努力,经过辛勤的劳动,用血和汗水的浸泡,创造出了如此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为中华民族之后的繁荣昌盛提供了强大无比的精神力,也为全人类的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中医药文化又是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组成部分之一,中医药文化是在不断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不断推成出新,在不断创新的过程中一点一点发展壮大,具有创新文化的潜质,中医学文化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能够沿用至今而不被淘汰的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医学文化,具有系统完整的理论体系、独特丰富的诊疗方法、显著易见的临床疗效等等特点。

 

中医文化的发展对于人体自身、社会以及大自然的平衡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用整体观的眼光来看中医文化,中医就是天人合一,人是一个整体,人与自然也是一个整体,只有人体自身,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相协调,才能达到一个平衡的状态!

 

传承和发展中医文化,能科学的对健康和疾病有所认识,弘扬中医学术,能充分的将中医药在健康事业中的作用,使人体自身、社会环境和大自然相互协调统一。促使中医药文化沿着健康正确的道路发展,对人类的健康事业和构建世界新医学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这也给未来我们所传承中医文化带来了方向!

 

一、中医药历史脉络

 

在远古时代,中华民族的祖先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逐渐发现一些动、植、矿物可以解除病痛、延年益寿,于是开始有目的地寻找防治疾病、增进健康的药物和方法,所谓“神农尝百草”,就是当时的真实写照。

 

夏、商时期,酒和汤液的发明,为提高用药效果提供了帮助。进入西周时期,开始有了具体的食医、疾医、疡医、兽医的分工。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被后世尊为神医的扁鹊总结前人经验,提出“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奠定了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的基础。

 

秦汉时期,在中医历史上犹如泰山北斗的典籍——《黄帝内经》问世,标志着中医从单纯的临床经验积累发展到了系统理论总结阶段,形成了严谨完备的中医药理论体系框架。

 

东汉时期,被后世尊为医圣的张仲景写出了彪炳千秋的著作《伤寒杂病论》,提出了外感热病(包括瘟疫等传染病)的诊治原则和方法,论述了内伤杂病的病因、病证、诊法、治疗、预防等辨证规律和原则,确立了辨证论治的理论和方法体系。

 

同时期的中药集大成之作《神农本草经》问世,概括论述了君臣佐使、七情合和、四气五味等药物配伍和药性理论,对于合理处方、安全用药、提高疗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为中药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东汉末年,与扁鹊并称为神医的华佗创制了麻醉剂“麻沸散”,开创了麻醉药用于外科手术的先河。西晋时期,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系统论述了有关脏腑、经络等理论。唐代,孙思邈提出的“大医精诚”,体现了中医对医道精微的追求,对天下疾苦的关切,是中华民族的道德、智慧在中医药中的集中体现,更是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至今仍作为中医药院校学生的誓词。

 

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在世界上首次对药用动、植、矿物进行了科学分类,创新发展了中药学的理论和实践,是一部药物学和博物学巨著。

 

清代,叶天士的《温病论》,提出了温病和时疫的防治原则及方法,形成了中医药防治瘟疫(传染病)的理论和实践体系。清代中期以来,特别是民国时期,随着西方医学的传入,一些学者开始探索中西医药学汇通、融合之路,此时期比较著名的医药学家有张锡纯,其代表著作为《医学衷中参西录》。

 

 

二、中医药文化的特点

 

医药兼收并蓄,不断创新,理论体系日趋完善,技术方法愈加丰富,形成了鲜明的特点,在世界文明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第一、天人合一,重视整体。

中医认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是一个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人体内部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这就是“天人合一”的深刻含义。因此,中医特别重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对健康与疾病的影响,强调在疾病诊疗过程中要注重生理和心理的协同关系。

 

 

第二、阴阳平衡,以和为贵。

中医强调和谐、平衡对健康具有重要作用,认为人的健康在于各脏腑功能和谐,情志平和,顺应环境,其根本在于阴阳的动态平衡。疾病的发生,其根本是在内、外因素作用下,人的整体功能失去动态平衡。治疗疾病就是使失去动态平衡的整体功能恢复到和谐、平衡的状态,而保护健康的根本就是长久保持这种状态。

 

第三、灵活多变,三因制宜。

中医诊疗强调因人、因时、因地制宜,体现为灵活多变的“辨证论治”。所谓“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采集的症状、体征等个体信息,通过分析、综合,判断为某种证候。“论治”,就是根据辨证结果确定相应治疗方法。具体治疗时,既可“同病异治”,也可“异病同治”,紧贴患者具体情况,绝不生搬硬套,墨守成规。

 

第四、未病先防,调治结合。

中医讲究“治未病”,核心体现在“预防为主”,重在“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中医尤其强调生活方式和健康有着密切关系,认为可通过情志调摄、劳逸适度、膳食合理、起居有常等良好的生活方式,以培育正气,提高抗邪能力,从而起到保健防病的作用。这种防患于未然、调养和治疗密切结合的治病方式效果远远超过单一的病后治疗,能大大降低国家医药卫生成本。

 

 

第五、简便廉验,应用广泛。

中医诊断主要由医生通过望、闻、问、切等方法收集患者资料,不必依赖各种复杂的仪器设备。中医治疗手段除了药物以外,也有针灸、推拿、拔罐、刮痧等非药物疗法,这些非药物疗法不需要复杂器具,而且其所需器具(如小夹板、刮痧板、火罐等)往往可以就地取材,易于推广使用。与其简单、低廉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很多治病方法疗效卓著,深得人民喜爱,所以才能穿越历史,流传至今。


我们的每一种文化都是民族发展史上一块不可丢弃的瑰宝,对于文化的传承,我们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使命。中医药文化是中医发展的根基和灵魂,它推动着中医事业的只需发展,推动着中医学术的不断创新,更是促成了中医行业的凝聚。

 

三、中医药对人类文明的杰出贡献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典型代表,强调“道法自然、天人合一”,“阴阳平衡、调和致中”,“三因制宜、辨证论治”,“大医精诚、悬壶济世”,体现了中华文化的优秀内涵,为中华民族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有益启迪和坚强保证。

 

 

作为中华民族原创的医学科学,中医药从宏观、系统、整体的角度深刻揭示了人类健康和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成为人们治病祛疾、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重要手段,维护着民众健康。从历史上看,中华民族屡经天灾、战乱和瘟疫,却能一次次转危为安,人口不断增加,文明得以传承,中医药为此做出了重大贡献。

 

中医药发祥于中华大地,在不断汲取世界文明成果、丰富发展自己的同时,也逐步传播到世界各地。早在秦汉时期,中医药就传播到周边国家,并对这些国家的传统医药产生重大影响。预防天花的种痘技术,在明清时代就传遍世界。《本草纲目》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广为流传,被达尔文称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针灸的神奇疗效引发全球持续的“针灸热”。抗疟药物“青蒿素”的发明,拯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

 

增强传承发展中医文化的自觉以及主动意识,深入探讨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建立健全中医文化传承的内容和方法,传承创新,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医文化,作为中医人,我辈义不容辞!

 

 

 


 

传承精华,传承好中医药文化瑰宝;
守正创新,为中医学注入源头活水!


 
中医药(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是包括汉族和少数民族医药在内的我国各民族医药的统称,反映了中华民族对生命、健康和疾病的认识,具有悠久历史传统和独特理论及技术方法的医药学体系。


 
中医学是指以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经验为主体,研究人类生命活动中医学健康与疾病转化规律及其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保健的综合性科学。

 


中医学是在阴阳五行理论指导下、从动态整体角度研究人体生理病理药理及其与自然环境关系、寻求防治疾病最有效方法的学问。


 
中医学的研究方向主要包括中医辨证方式,治疗方式,养生方式,还有医者的行为举止等。中医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其独特之处,在于“天人合一”、“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及辨证论治。


在诊断治疗疾病时,采取辨证论治的方法,即将望、闻、问、切四诊收集到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定为某种性质的“证”,以探求疾病的本质,从而得出结论,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治疗原则与具体治法。


 
道法自然、天人合一、阴阳平衡、调和致中、辨证论治等中医基本理论,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在几千年的发展进程中,中医药形成了独特的宇宙观、生命观、健康观、疾病观、防治观。

 


 
中医学分为基础中医学和临床中医学。
基础中医学: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内经、伤寒论、温病学、中国中医学史、中医各家学说等。
临床中医学:包括中医内科、中医外科、中医妇科、中医儿科、针灸科、中医骨伤科、推拿科、中医眼科、中医耳鼻咽喉科、中西医结合医学、气功科、中医护理等。


 
四川医宗天康中医学研究院(Sichuan Yizong Tiankang TCM Research Institute)研究方向是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及人体内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判断邪正消长,进而得出病名,归纳出证型,以辨证论治原则,制定“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治法,使用中药、艾灸、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使人体达到阴阳互济、守正中和的状态。


 
中医药深深植根于中华大地,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与国人的生命基因、体质特点、历史传承、文化观念融为一体,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是正确处理传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关系到中医药的前途和命运。没有传承,创新就失去根基;没有创新,传承就失去未来。

 



随着现代疾病谱的变化,中医药又一次站在时代的前沿,所有的不期而遇都是恰到好处的精心安排。传统道学思想中的无处不在和随遇而安就是最好的阐释。


 
沧海桑田、时过境迁、人物两忘。无论我们身处何样的时境,度何样的光阴,健康长寿总归是我们重要的首选。修生养息总是在为大作为努力准备着,可那艰辛而又漫长的时光,却在时空交错中百感千回感慨不已!


 
国人思想意识中的天下,非常概念化,它没有固定的形态和界限,总是在无形的范围中,去开疆裂土,这就是文化传播的力量,是我们祖先留给我们的思维。

 


《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老子》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庄子》天下有大美而不言。《孟子》达则兼济天下。 先贤圣哲总在指引我们只有在守中的治则里才能大到极致,以至无形。


 
天地动风云变幻,
治未病中医养生。


 
大医精诚,

是历代卓越医家思想的集中体现!


 
大医精诚思想,体现了中医对医道精微、心怀至诚、言行诚谨的追求,是中华民族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卓越的文明智慧在中医药中的集中体现,是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

 



四川医宗天康中医学研究院(Sichuan Yizong Tiankang TCM Research Institute)是中医药文化的承传者,是中医药文化的捍卫者,更是中医药文化的推广者。“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它不是以利润价值最大化为目标,它是以润泽万物兼爱苍生为己任。


 
人为天下之最贵!
 
健康是人类生存的根本,养生是人类根本需求的高级形态,它追求的是守则形式的健康长寿。这种守则的基础就是中医中药,是存乎于自然而然的阴阳平衡。这种阴阳守则,是不期时、不刻意、与生俱来的,是建立在相互信任基础上的健康、美丽、快乐、长寿,是促变天下万物友爱共生的原点。

 

 

历史车轮向前、时代潮流浩荡,
守正创新发展、步伐坚定刚毅!


 
在这个最好的时代和最美的时光里,一切都是生机怏然,有仁、有义、有志、有信、有始、有终,恰巧我们可以在一起共同共创幸福光明,共鉴精彩绝伦!